Apple Store於IFC開業至今,已逾兩月。昨天首逛,感覺宛如置身內地。本來只在深圳河以北才嗅到的氣息,如今在中環也清晰可察,難免有煮鶴焚琴之歎。
我喜歡中環。若有某個天晴又不太熱的周末下午,閒著沒事,只想漫無目的地找處地方蹓躂,我不到赤柱,就會到中環。
地鐵(對不起,私下還是愛這舊名字)荃灣線南下的人潮,穿越維港後,一過金鐘站必然褪去淨盡。奔往中環的車廂,只餘零星乘客。衝線一刻,剎那間人聲沒了,地鐵與路軌磨擦的吱吱聲頓時變得特別清晰。熟悉不過的鐵路廣播女聲,唸出的中環二字,也似是格外嘹亮。
鑽出地面後,匆匆避過名店林立的皇后大道中,在閣麟街上拐,一面斜路橫亙於前。慢慢走,海拔緩緩增加,身後嘈雜也徐徐離開。面前的古老石階,總叫我想起吳日言與麥浚龍曾在這裡拍過兩支挺特別的音樂影帶——《扯線風箏》與《耿耿於懷》。想起的音樂節奏,使人步伐放緩。隨心情逐寸逐寸踐著腳下不知積累了多久的年和月,每一步沒有沉重,只有輕鬆。
獨個兒嘴饞時,多會想起勝香園。取道士丹利街,狹窄非常,並不好走。然而,此甬道除了餐室、小販攤檔,還有別緻的畫廊與咖啡座簇擁而至,風景獨特得捨不得不走它一回。到了客似雲來的勝香園,為了咸檸七與「檸蜜脆脆」等上半小時,也是在所不辭吧。想起檸汁混著牛油蜜糖,融入剛烘好的脆豬仔,每隔一段時日便心癢難熬。
離開街名充滿文學味道的歌賦街,沿鴨巴甸街往上走,荷里活道也是我喜歡漫步的地方。那裡的店子,西洋味更濃,不過我其實從沒太在意那些店賣的是甚麼,只是目光所及的獨特裝潢,釀成的一巷酒香,已足夠使我徘徊再三。還有,與卑利街交界的公利足料竹蔗水,也是路過必喝的。所謂足料,我信,因為在我心中,那是指一所舊店的歲月積澱。
還有九記牛腩,還有泰昌餅家,還有蓮香樓……我的中環記憶,與食物分不開。老實說,食物算不上一吃難忘,可堪珍惜的是那中環斜路上獨有的氣息。氣息,源於歷史感。走在孫中山也大概走了很多遍的荷里活道上,向走向右,一面的上環是充滿海味鹹鮮的華人社區,一面的金鐘是教堂與政府機關林立的西人據地。在這個沒有記憶,星月也不造訪的城市裡,說到中環為尋吃,根本是藉口吧。
出身於貧民區域,你說我崇洋吧,自從小時候玩大富翁始,我承認自己確是對帶點陌生帶點奇怪的英文譯音街道名格外有好感。香港有個荷里活,但願中環半山一切安好,永存那分低調,那分不避俗世的雍容。因為,在自由行無孔不入的今天,這裡比較像我記憶中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