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知道嗎?
香港某老牌體育會,原來出自一家味精廠……
香港第一場真正42.195公里的全程馬拉松在元朗舉辦,贊助商是一家報社,賽事冠軍獎項由韋基舜負責頒發……
香港長跑會舉辦的首屆「香港馬拉松」,賽事當天有100多名運動員滯留在窩打老道軍營,未能出賽……
二、此書結構及其價值所在
楊世模、彭沖著的《香港馬拉松的足蹤》(下稱《足蹤》)分為四部分:
-
長跑運動話當年:述說香港由開埠至60年代長跑發展
-
競賽,跑向世界:評論60年代至今香港長跑運動員在國際體壇的表現
-
全民長跑熱:簡述世界長跑熱潮
-
馬拉松的經濟效益:分析馬拉松經濟效益
此四部分,並不平均:首兩部分已佔去全書四分三的篇幅,相比之下第三、四部分則顯得單薄。不過,這是好事,因為此書最具價值正是在於首兩部分。
君看如今本地大小長跑賽事一席名額難求,實難想像數十年前,這在香港只是洋人為主,乏人問津的小眾興趣。幾百人之譜,已可列為「大賽」。
《足蹤》首兩部分所披露的本地馬拉松歷史資料、圖片極為珍貴,同類著作前所未見。對香港跑友、留意本地長跑發展的人來說,著實不可多得。例如本文開首所及的本地馬拉松陳年秘辛,大家皆可從《足蹤》首兩部分讀到相關細節。可以說,《足蹤》整理、保存、介紹了本地長跑歷史,價值極高,足以彌補了香港歷史著作的一片空白。
三、未足之處
不過亦坦白說,首部分由古而今縷述本地長跑發展資料雖然豐富,卻欠缺鋪排及分析,難免使人覺得如像一份流水帳,稍見枯燥。第二部分分析較多,亦加插了作者個人對長跑好手的觀察或訪談,故相比之下更為有趣耐讀。
世界長跑熱潮如今已經有目共睹,故對今天的讀者而言,第三部分的簡略陳述則在《足蹤》中顯得份量較低。至於第四部分,馬拉松的經濟效益亦早有不少論者提及,《足蹤》的分析雖然理據不乏,但也看不到有很獨特之處。
眾所周知,香港渣打馬拉松在本地跑圈向來極具爭議。但只見作者對渣馬價值頗為肯定,卻鮮見他們同時論及賽事為人詬病之處。這樣的角度之下,若有人覺得隸屬官方團體的作者未夠客觀,字裡行間為田總護航,這也相信是無可避免了。
此外,有一處不得不提:第二部分提及本地跑手名字時錯誤反覆出現,例如鍾「仁」貴(應為鍾「人」貴)、周子「匯」(應為周子「雁」)、鄧「文」華(應為鄧「敏」華)。這些不算少的錯誤,老實說,頗為影響讀者對全書觀感。
四、總評
雖然不乏瑕疵,但整體而言《足蹤》開創了本地長跑歷史著作的先河,對本地跑友仍是一部極具價值的重要書籍。此書單是圖片,其豐富珍貴已經頗值書價。
如果閣下鍾情長跑,但對本地長跑認識只流於數個大型賽事的話,我誠意推薦閣下讀讀《足蹤》——就算它未必是百分百載下本地長跑歷史真貌,但在絕大部分香港較年輕跑友對這些過去根本不甚了了之時,《足蹤》至少可以為大家提供一個初步輪廓,以方便大家日後鑑古知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