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忽然決定減肥,一個月減掉三十磅,不少朋友都知道。
但朋友不知道的是,自此每天早午晚,都會各磅一次,超標了,就戒掉一餐飯。旅途中,也會帶磅。多疲累,每天都要跑步。」
沒料到,沈教授的鴻文可以給我用來借題發揮寫跑步。
在這篇最近朋友群中熱傳的文章中,以上一段只屬微枝末節,但卻再一次提醒我:這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不是你不努力,而是比你厲害的人,比你還要努力。
沈教授從來不是賣樣(雖然他chok相無數),以他的江湖地位,老實說,胖一點有誰會在意?
他的收入,大概不會因為他因為他腰圍縮了幾吋而增加。
只能說,他對自己有要求。
哪怕這些要求,完全是自找的。在外人看來,完全是無謂,完全是攞苦嚟辛。
在我眼中,這份精神與很多跑者都類似。
甚麼PB、BQ、sub-3、UTMX,為了一堆只有你們懂的東西,竟然投資金錢時間,甚至賠上家庭幸福都在所不惜。
甚至有時練到甚麼地步?是開始練到自己都「不好意思」,開始要對同事朋友撒謊說你下班後是「約咗人食飯」,省得又要解釋一輪。
你覺得熱血沸騰,在人家眼中只是「笨過些墳」。
你在周日比賽衝破了個人最佳時間,甚至給你上了凸台。到明天又會怎樣?在星期一,那個四體不勤的肥佬仍然是你的上司,仍然對你頤指氣使。他絕對不會因為你馬拉松在三小時內完成而對你態度有任何改變。
問心,值得嗎?
這種牽涉價值觀的問題,永遠人言人殊,永遠不會有絕對答案。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首三個習慣是甚麼?答案是: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
對於跑者來說,這三個習慣非常清晰——練跑固然積極主動,因為他們懂得以終為始,知道自己想要甚麼。所以,跑步成為了他們其中一件每天先決處理的要事。如張嘉哲所說,這不是「犧牲」,這叫「投資」。
做人最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
社會上很多人(包括不少跑者的家人)都覺得你這樣沉迷一項興趣,甚至跑到連嫁娶都置身事外,很幼稚,很任性。
但有沒有想過,有多少人一直都是讀人家想你讀的學系,幹人家想你幹的工作,找人家想你找的伴侶,生人家想你生的孩子,走人家想你走的人生路……這個你,又有幾多巴仙是你自己?
一世人只顧符合人家的期望,就是從未顧及自己的期望。
我不贊成極端。有自己,不等於要斷六親。同樣地,符合人家的期望,也不代表就等於沒有自己。
最重要是你有想清楚,如果這樣一直走下去,去到嚥氣一刻都不會有甚麼遺憾的話,很好,請繼續。
容許我再做文抄公,謹以葉朗程近來一篇熱傳廣告文片段作結。
「信我,就算你有一層樓,你也不會覺得這是一件值得記錄的事。美孚新邨有個阿嬸都好多層樓,地產市場出晒名,廠呀舖呀幾千萬幾千萬咁掃,但身家幾億又如何,咪淨係記得你係美孚新邨嘅一位阿嬸。
但反而。
當你人生跑過一次半馬,甚至全馬,在終點線後抬眼望上一片晴空,你會很想記著那一刻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