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沒期望,反而有驚喜。劣評如潮的《建黨偉業》,看過後,發現並沒想像中的差。至少,那觀影的兩小時,也算是很容易的就過去了。
不過,這戲的目標觀眾,應是對中國近代史有點認識的人。表面上,那只是1911至1921的十年歷史。但這十年,風起雲湧,辛亥革命、袁氏稱帝、軍閥割據、五四運動、國共建黨,旁及俄國十月革命、巴黎和會、日本爭權等國外形勢,枝節繁瑣,人物極多。所以,不要說外國人,若是對中國近代史不甚了了的華人,恐怕也會看得霧水一頭。
就是由於人物眾多,這場群戲,不少在其他電影獨當一面的明星也只能淪為「大茄」,角色名字也只能靠字幕交代。尚幸,編劇、剪接技巧可以,不至於把這場野心甚大的戲看得人割椅離場。
歌功頌德,雖是必須,但也沒有過份肉麻,是採用軟性的手法將一切詩化,例如毛澤東與楊開慧的一段情,例如五四運動的慷慨激昂。配合一批美化了的歷史人物,如吳彥祖是胡適,劉德華是蔡鍔,Angelababy是小鳳仙,范冰冰是隆裕太后、陳坤是周恩來……效果自然更理想。
甚麼隱惡揚美,這根本是預期的事了,沒甚麼好罵。世上並沒無聊事,只有無聊的看法。一齣現代樣板戲,看倌如何詮釋,其實也可以看出非一般的意義,例如有內地網民就寫得好:
《建黨偉業》是一部向北洋政府致敬的電影,該片用生動的鏡頭,精彩的案例,溫馨的細節,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個時代:報紙可以私人控股,新聞可以批評政府,大學可以學術獨立,學生可以上街示威,群眾可以秘密結社,警察不能隨便抓人。權力有邊界,法律有作用,人權有保障,窮人有活路,青年有理想……
九十年前,中共建黨,無非是痛心於晚清政府之腐敗,無非是疾首於國民命運之堪虞。所以,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馬克思主義的流佈才可以感召到當年那群熱血青年成為創造時勢的英雄。
《建黨偉業》告訴我們:理想世界,必須主動打拼才可出現。一如那天,多麼困難也要揪出章宗祥,多麼危險也要為建黨而奔波。
倏忽就是九十載,當天理想,如今安在?明天,中共建黨九十周年,面對無恥惡法,香港人更加應該記取歷史,一盡微力,身體力行,對抗黑暗。
嘉興湖上一葉扁舟的會議也許寒酸,但那《國際歌》的慷慨激昂,餘音裊裊,不變依然。
這是最後的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