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寢食難安」可能有點誇張,但近來確是不時午夜乍醒。就連天天喝的那杯奶茶,也仿佛總是味道不對勁。
這兩星期的香港,沉重得可以。
連帶最近熱議的一部神劇,調子也是灰暗無邊。
《切爾諾貝爾》,HBO的五集迷你劇。網上一搜,不難找到如潮好評。陶傑也寫了不只一篇文章,談此劇對照現今香港,是如何警世。
珠玉在前,我若再狗尾續貂,實屬無謂。反而,談談此劇使我聯想到的其他方面也許更有意思。
劇,原名就是簡潔的Chernobyl。香港譯名,別有深意的加上了一個附註——傷心的兒童。
核災剎那間固然足以引致死傷枕藉,但更大的遺害是其後方圓偌大的一片土地,其人民,以至此後出生的兒童,亦會繼續為核災所害。
時至今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至今仍為切爾諾貝爾事件所遺留下來的污染問題付出極大的代價。無數兒童受核輻射影響,出現不同程度的傷殘。

2015年,Runner’s World曾經訪問過一位叫Khvitsko的跑者。
其時,Khvitsko小姐芳齡廿四,核災後四年出生於白俄羅斯。看看地圖,就知道該國位於切爾諾貝爾北方,屬於嚴重受輻射影響的地方。
Khvitsko生來就雙腿不完整,十根指頭也不成形。二十多年,一路走來,殊不容易。
不幸中之大幸,是她就學時得到美國醫生留意,為她配上新式義肢,後來更促使她負笈美國留學。
在美期間,她機緣巧合找到另一公司,為她安排可供跑步的義肢。從此,她終於可嘗到奔跑滋味——那是她不敢想像自己有權品嚐的滋味。
根據去年一篇報導,Khvitsko連全馬也跑了兩個。去年跑的第二個,刷新PB,完賽時間是4:30:26。
Khvitsko的心願,是成為跑步教練,使像她一樣的肢體殘障者都可以起跑。
「切爾諾貝爾確是奪走了我很多,但若不是這次事故,我不知自己還會不會有今天這顆感恩之心。」在訪問中,她這樣表示。

另外,除了劇以外,也想介紹一下一部關於切爾諾貝爾核災的一部日本漫畫。
那是1990年出版,廣河隆一原作,三枝義浩繪畫的《AIDS》。
整套漫畫僅有兩卷,談核災,也談愛滋病在社會的影響。我在初中期間看,很多年前了,印象卻歷久依然深刻。
作者廣河隆一是日本著名戰地記者,他在創作《AIDS》故事之前,曾多次到訪切爾諾貝爾,對核災深有體會。中文版的漫畫單行本中,亦附載了他對事件所寫的長文,頗值一讀。
其中,作者提到切爾諾貝爾兒童樂團其中一首歌曲,裡頭有句歌詞,此刻身為港人,讀來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不要澆熄了我們希望的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