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樹(Tree of Life)

《生命樹》絕對是嚴肅電影,要求觀眾心無旁騖靜賞。若觀眾只求娛樂(各有所求,這當然不是錯誤),看此片必然破口大罵,奉勸這類觀眾切勿入場。

坦白說,《生命樹》雖然沒有教我極度感動,但卻使我耳目一新。電影這樣拍,實在出乎意料,自編自導的Terrence Malick,確是創意無限。於我看來,這部戲至少可就內容、影像、音樂幾方面一談。

無論何等形式的藝術創作,貪多慕得實為大忌。一粒沙裡看世界,以小見大,反而容易感染觀眾。《生命樹》卻反其道而行,由混沌初開,生命形成,極速俯瞰人類生命史,討論人類生命存在的意義。於這洪流中,導演帶領觀眾細察數十年前一個美國家庭的故事,從而思考當中問題。

甫開始,《聖經‧約伯記》就出現於觀眾眼前:「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裡呢?那時晨星一同歌唱、神的眾子也都歡呼。」寄蜉蝣於天地,人的渺小千古盡知。但處身其中,飾演家中長子的Sean Penn,飽受喪弟之痛困擾,不禁向上蒼詰問:神在哪裡?為甚麼要為人類加諸種種痛苦?仇父、戀母、兄弟情、性的騷動、人世間諸般不幸等等不少或許大家都有過的疑惑與情感,剎那在回憶裡浮現。甚麼是人生?如此宏大的主題,導演企圖於兩個多小時探索,不可謂不大膽。

設下了難度極高的主題,若要免於「眼高手低」之譏,導演處理影像、故事流程等項目頓時變成極大考驗。此片對白甚少,還有不少是喃喃的旁白,故事發展極為仰仗於由影像交代。天地初開那震撼爆發,生命初成的細緻顯微,全部不著一言。觀眾既需理解故事,又要揣摩含義,可見導演對觀眾實在極為「苛索」。思考很花神,愛看娛樂大片的主流觀眾大罵此片悶蛋,實為意料中事。也許正因為此,願意花時間的觀眾,則須把戲看了一遍又一遍,以求「分拆欣賞」。

不過,單論影像,此片也足以賞心悅目。無論是草木之靜美,藍天之雲湧,或是高樓之巍峨,每個攝影皆美得像畫。鏡頭調度下,暗喻生命意義的追尋,把小孩子甚至嬰孩都拍得滿有戲味,這於第一次觀影時已可足分感受。

影後看字幕,發現此片配上名曲無數,甚至有些宣之於角色之口。例如片中酷愛音樂的父親Brad Pitt,就曾與家人一起欣賞意大利指揮家Arturo Toscanini棒下的Brahms第四交響曲。其後,又向借Toscanini錄音六十五次仍不滿意的故事教訓兒子,其角色個性之執著可想而見。此片配上了大量古典音樂,難怪叫人想起另一以配樂出色見稱的經典《2001太空漫游》。

說了這麼多,其實也不過是九牛一毛。若要盡道《生命樹》之所蘊含,看來非厚厚專著莫辦。電影對觀眾的宗教、哲學、美學、音樂認知均有所要求。對我來說,這是好事,因為它教我必須更謙卑的讀書明理。觀影過程,談不上很愉悅,但卻肯定獲益良多。感激年將古稀的導演創意無限,拍出如此惹人深思的電影。

後記:Terrence Malick並不多產,但卻口碑載道。香港電影文化中心也乘勢舉辦兩個研討會,費用全免,實在值得支持,詳情可參閱以下網址:www.hkfcc.org。又,Grand Cinema將於8月9日重映導演數年前的作品The New World(美麗新世界),影後設座談,張偉雄主持,紀陶主講,有興趣深入了解Terrence Malick作品的影迷也是不應錯過了吧?相關網址:http://www.thegrandcinema.com.hk/movie_content.aspx?visMovie=1313&visLang=1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