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曾說過:「多麼小的問題,只要乘以十三億,就是很大的問題;多麼大的經濟總量,只要除以十三億,就會變成很小的數目。」
果然不愧是集梁朝偉與黎明於一身的影帝加金句王。這個概念,稍稍延展,很多「國情」也能由此看出來——多麼小眾的興趣,只要乘以十三億,就是可觀的市場。
內地就是有這個好,比如影碟,老翻也翻出了不少較冷門的藝術片。十年八載前,網絡不及現在興盛,下載不那麼予取予攜,老翻是我們貧困而卑劣——用上這個形容詞,正義之士,滿意了吧——電影愛好者的救星。有時不是不想出錢,是有些電影想找正版也不容易。猶記得我的《八部半》、《野草莓》、《艾活傳》等,都是幾年前在南京小店淘回來的。反觀香港,票房稍差的也不應出老翻了,想自殺麼?
出版界,也是一樣。君看香港的暢銷書榜,或是跑到書店看其「豬肉檯」,就知道很多香港人只會關心財金和湯水美容。幾年前,有部歷史書《寫給年輕人看的簡明世界史》稍稍能賣,也是因為香港首富李超人推薦過(側聞他老人家自己就訂了一萬本送人)!
內地不同,市場大,更為可塑。如此下來,就形成了內地讀者更有品味的形象(雖然,也許這也確是事實)。不同的題材,也有機會熱賣。數載前,于丹、易中天等人於央視《百家講壇》節目談經論典,引發熱潮,就使他倆躋身作家富豪之列。後來,或許是「古風」蔓延,同胞讀出勁兒來,歷史也順勢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普及科學知識的書,簡稱為「科普書」。那麼,近年內地汗牛充棟的這批歷史書,容許我稱之為「史普書」吧。偏頗地單憑自己觀感,寫這類書,最成功的作家似乎是當年明月與袁騰飛。瀏覽內地書店網站,或是親身走訪內地書店,也常發現他們的書給放在當眼處。而且,我國是山寨大國,一人成功,萬人跟從。當年明月與袁騰飛的書,仿效者眾,無論是封面還是內容,一看就知是山寨貨,也很「符合國情」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在書店中欲分一杯羮,這就更是二人成功的佐證。若要量化,查「2010年中國作家富豪榜」,兩人分別憑950萬與200萬人民幣版稅收入佔第4與第21名。寫史寫出財路,聞史色變的港人啊,咋舌吧!
當年明月和袁騰飛的書,我沒有全讀,只是粗淺的翻過其中一些。扯了這麼久,其實今次我想就著近來出版界這股「史普書熱」,淺談幾句。
就像傳統食物,要在新時代爭一席地,必須重新包裝。月餅涼茶,莫不如是。歷史也沒兩樣,大家也許都明白它有價值,但因「形像差」而有意無意規避之。尋出路,舊酒新瓶是方法。前人不是沒有努力過,如蔡東藩寫各朝演義、黎東方細說歷史系列等。一番摸索之後,漸發現充滿現代感的gag就是一個恰當的新瓶。大家都試圖以最幽默的語言,詮釋最乾澀的歷史。各朝各代,王侯將相,引無數寫手競折腰。
原為一介博客的當年明月,可說是非常成功的一例。無心插柳之下,寫明朝歷史也不過是個人興趣,卻誤打正著的趕上了風潮。網絡熱傳,有口皆碑,終於結集成七冊《明朝那些事兒》,一紙風行。
此君聯想力強,擅以現代語言、眼光套入歷史。在那異常幽默的筆觸下,明朝那二百七十多年格外顯得引人入勝。最值得讚賞的,是當年明月明知幽默重要,卻沒有濫用。使人讀來感到莊諧並重,可見火候拿捏得相當精準。
就如一開場介紹朱元璋身世就是一例:
在小朱五四出生一個月後,父母為他取了一個名字(元時慣例):朱重八,這個名字也可以叫做朱八八,我們這里再介紹一下,朱重八家族的名字,都很有特點。
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
朱重八曾祖名字:朱四九
朱重八祖父名字:朱初一
他的父親我們介紹過了,叫朱五四。
取這樣的名字不是因為朱家是搞數學的,而是因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學和當官就沒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齡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登記戶口的人一定會眼花)
這種本事,我認為另一位大賣作家袁騰飛就有所不及了。袁騰飛本為中學教師,因為講課片段給傳到網上,被封為「史上最牛歷史老師」,從此聲名鵲起,獲邀到央視主持《百家講壇》,講課內容更徇眾要求的出版,就是《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系列。
稍稍翻過他的書,我認為是過譽了。袁老師當然也幽默,但我認為他的幽默或許只能在國內的中小學生身上有效。不知是國情有別,還是代溝問題,我總覺得袁老師的gag太爛了。如「貢士的第一名叫會元,不是匯源果汁」這類的笑話,恕我真的不能打從心底欣賞。隨書附送的DVD,看過了,也無改我的想法。頂多只能說,他是個相對沒那麼悶蛋的歷史老師而已。或許是我有幸,我遇過不只一位歷史老師,都比他精彩得多。
相比之下,其實我更欣賞另一位作者——吳羊壁。吳先生寫的《五千年大故事》系列,談不上幽默,卻能以平實手法將中國歷代故事娓娓道來,而毫不沉悶,可見其選材之精,文字功力之湛深。若大家想輕鬆地讀一讀中國歷史,我會給大家推薦吳先生的著作。
近十年八年,中國的出版業極為蓬勃,充滿朝氣,予人停不了的驚喜。歷史方面,只為其中一小例,卻足以使某些作家能藉此「先富起來」。大陸,可愛復可恨,很糾結。「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本來不信,但一位接一位的內地作家用行動告訴我:這是事實。